之的柳体,之的柳体楷书怎么写

时间:2025-03-09 20:25:41 作者:水韵 热度:

一、柳体和楷体的区别

中国汉字经历了由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的演变过程,其中楷体字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的一种字体。而柳体是楷体字的一种,是由柳公权创立,直至现在流传甚广,是书法爱好者喜好临摹的字体之一,以瘦而有骨见长,与欧体字、颜体字并称三大楷体字的传世之作。

二、柳体必练50字

1、一,上小下大:寺,贵,奇,幸,符,荷。

2、二,上大下小:吞,盛,兵,寿,共,其,集,兴。

3、三,上下对称:充,梁,光,委,智,圣皇。

4、四,其余的字:的,一,是,了,我,不,人,在,他,这,个,地,为,手,中。

三、柳体是谁的字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778-865)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1、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2、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3、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四、柳体的特点8个字

1、柳体字的特点是棱角分明,骨力刚劲。

2、柳体以瘦劲著称,字体具有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的特点,具有“柳骨”的说法。柳体书法具有潇洒,清瘦,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的特征。

3、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较之颜体,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五、柳体与欧体有什么区别

1、柳体是指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创立的楷书,欧体是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立的楷书,两者都是唐代书法家的楷书,欧体在前,柳体在后,某种程度上来说,柳体楷书对欧体楷书有继承。

2、具体来说,欧体楷书骨力挺拔,用笔内敛,有筋骨寒俭之意,其书有北碑笔意,也有隶书波折之趣,结体瘦长,中宫收紧,主笔突出,呈中心放射状用笔方式,其书结体方式堪称完美,据此总结出来楷书三十六法。

3、柳书则是晚唐柳公权创立的,其书个性张扬,结体呈现中宫收紧,笔画内敛,骨力挺拔,出于颜真卿的楷书,比起颜书的厚重拙朴浑厚华滋,柳书更有骨力瘦劲味儿。

六、柳体的棱角怎么写

1、柳字点的特点,多有棱角,被称为方点。

2、写方点的基本方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折锋向右稍顿,收为中锋下行,稍右下挫笔,然后回锋向左上收笔。

3、柳字向右点出的方点,有长短之别,如《神策军碑》中的“然”:

4、上面的点短,中间不需要收中锋直行。这样行笔即可:

5、下面的后三点,都比较长,特别是最后的点,中间行笔有些像写“丨”,起笔稍顿后,不能任由笔锋在右往下“扫”,必须收为中锋行笔直至挫笔处,然后,向左轻提折锋上回。

6、注意:一切顿、挫,只是在不经意间,否则会因积墨污染。练习多了,熟能生巧。柳字的点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们千姿百态,需要认真体会。

七、柳体书法的精髓在哪里

1、柳公权的书风特点突出而鲜明,道劲挺拔、斩钉截铁。他的作品无论是楷书的点画用笔,结字取势,还是章法布局,神采气韵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柳公权从集古出新到自创一格,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他所创造的柳体不仅风貌独特,而且法度森严,其结体之精确无以复加,甚至不容有丝毫的移易,其用笔之精到,没有丝毫的懈怠,其笔画之阴阳向背配合之精妙,更显示出其浓厚的艺术功力。

2、柳公权对楷书的总结和创造,首先表现在其用笔的独特性方面,他的楷书作品在用笔方面,借鉴和吸收了欧体楷书和颜体楷书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欧、颜楷书的用笔缺陷(如欧体楷书用笔的过于含厚内敛,颜体楷书的平和随意)并广泛吸收了魏碑和北碑方正雄强,开张恣肆等用笔特点,柳公权楷书用笔,方圆结合地非常巧妙、和谐、自然,既不像欧体那样平缓含蓄,又没有颜体那样的过于强烈的横竖精细的对比。柳体楷书在用笔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在笔画的细微之处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多用蓄势,引而后发,也就是多用细小的动作和力量变化,不急于出锋,将力量内含,以骨力取胜,瘦硬刚劲,得劲健雄强之力度和气势。

3、楷书笔法自魏、晋的钟、王至初唐及盛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颜真卿等,有了很大的发展,方圆兼用、中侧互变、笔法丰富是个性鲜明,应该说到了颜真卿楷书笔法均已完备。因此,柳公权要在笔法上有所改新和创造,确实是十分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柳公权选择了集古出新的道路,即综合各代各家大成,择其优点、为我所用,并突出自己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所以柳公权用笔的最大特点在于他能够熟练的驾驭各家笔法,随心所欲地为已所用。柳体用笔十分灵活,方圆结合,自然随意。长笔瘦、短笔肥、竖笔挺、折笔劲故显得轻重有致、变化多端,既筋骨强健,又血肉充实。由于柳体的笔法灵活多变,因此,其点画的形态也丰富多样,即使是同一笔画,在不同的字中,在不同的部位上,其形态也不相同,可以说是随体赋形,不拘一格,极具装饰变化之美。

4、柳体用笔的最大特点是方圆兼并,既方峻劲利,又含厚圆润,在第一画的起收转折处用笔折锋,能使人产生一种雄强方峻、爽利、劲峭之美感。而在笔画的收束处柳体则多用圆笔裹锋,不仅笔毫铺开,消迹灭棱,运笔不折不顿,写到尽处一往即收。显得格外丰润圆浑,内含而质朴。

5、柳体在笔势的处理上亦迥于前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与其结体的中宫紧密,四周舒放,辐射开张相配合,更显爽利流宕,别具一格,柳体的笔势非常爽,一往无前,笔画处,笔势犹张,唐代吕总评述柳体的笔势是“惊鸿避弋,饥鹰下鞴”《续书评》惊鸿避箭,饥鹰捕猎,气势之迅猛,无一复加。以此来形容柳体笔势的凶猛迅疾,应该说比较适合,但宋代的朱长文却以为吕总的评述仍“不足以喻其鸷急云”《续书断》这里要强调的是柳体笔势的迅疾,并不是一味的快速急促,要放得开,还要收得住。柳体鸷急的笔势并不是像后世习柳体者那样,以硬毫疾行来求取,入笔过于轻浮,行笔过于疾滑,这样做是得不到柳体的笔势特点的。柳公权用的并不是硬毫笔,而是软毫长锋笔。要用软毫长锋笔写出柳体挺拔劲健的笔画和爽疾流宕的笔势,不在柳体的技术方面下功夫是不行的。

6、柳体的结体更是与众不同,更能显示出他深厚的功力。柳公权楷书的结体,既充分吸收欧体和颜体的特点,又突出自己的风格,短者较肥、疏者亦丰,形长者宜瘦,画密者宜均,体态端庄,均衡平稳、疏密均匀、肥瘦得体。柳公权在处理字形结构时,有两个重要的方法,一是内紧外松、辐射开张。欧、虞、褚、颜体都在晋人楷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家的书法风貌,但诸家结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字的中宫与周边笔画无大开大合之势。欧、虞、褚的结体,多取侧身取势、含蓄平和。颜体虽然一改古法,以正面示人,但颜体的中宫不紧,呈内松外紧,内方外圆之势。柳体则一改前贤诸法,使中宫紧密,四周舒放,笔画向内攒聚,向外辐射,有壁垒森严之势。这一点被宋代的黄庭坚发展到了极致;二是撇低捺高,险中求隐。欧、虞、褚、颜体撇捺的终端多落在同一水平线上,对称均衡,犹如正面端立之人,一派静穆之态,没有较大的对比反差。柳体则多取撇低捺高之势,撇强细而极挺健,捺粗劲而颇舒扬,静中有动,险中取稳,如向前迈进之人,在严整中呈现出潇洒超逸之姿态。

7、柳公权所创造的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柳体楷书,为古代楷书的发展作了总结,也为后来楷书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对楷书的创造和发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虽身居高官,却淡泊名利,用心于学问,精心于书艺,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确立了规矩、树立了典范,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站长声明:以上关于【之的柳体,之的柳体楷书怎么写-】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至:1@qq.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本站人员会在2~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