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书法创作说明
此书法作品为王羲之兰亭序,
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称“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
二、如何创作小幅书法作品
其实这段话对我们写字来说何尝又不是呢我们很多人都愿意在那里自己多写每天写几张每天写很多张,写完之后就在那里自我安慰不用着急,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书法要慢慢来就这样写写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等到我临帖临成功了水到渠成就会创作,创作好了就可以把真正的把字写好。这个真的太不动脑筋了这个叫做自学,有个老师说的也是有道理的“自学等于自杀”。但其实学习还是靠我们自己,但是在靠我们自己的这个前提下老师的重要性无与伦比,我在外面上课我都说老师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第一重要的,我们很多人希望是通过自己自学努力能够变好,其实老师才是第一重要的,我就觉得投师就像投胎一样,我以前的时候自己也花了很多工夫来学但是一直都没有学好,直到遇到了陈忠康陈老师,我有天都跟陈老师说我说我真的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人。我说投师真的像投胎我的第一次投胎我没有办法。
我的第一次投胎我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的第二次投胎我可以有所选择,我选了你这次我成功,。所以投师真的是像投胎,所以我想我们这里的很多人你们写字,我希望你们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一个真正的有思想有远见能够给你拐杖,能够给你手电筒的一个老师,而不是能够忽忽悠悠乍乍呼呼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太多了,但是不在于那个老师好不好而在于我们的眼光是不是能看到你想要的东西。
第二,看到大家在群里讨论不帖的感受,这个星期我觉得非常好看到群里边儿好多人在讨论如何临帖如何摹帖?互相之间有交流其实有的时候老师呢可能你说我像比较忙的,我可能只有很偶尔有空的时候会看一下群里,但是呢你们互相之间是可以多讨论的,象周航在群里边儿分享了很多,她学楷书学草书学摹帖写临帖以及她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跟大家分享我觉得非常好,周航是我在好几年前在杭州上课的时候的一个学生。她是一个很特别很与众不同的学生,就是做一件事情可以做的非常好很专,同时呢她的生活态度又特别好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的东西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所以你从她的身上可以感觉到她就像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样,心态一点都不老整个人的状态也非常年轻从眼神里边儿可以看出她很想学习,很喜欢接受新东西很愿意跟人交往,这点我觉得值得很多人学习,我都觉得她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人非常厉害。
3、持续的摹帖(图示)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群里边儿有空的时候大家可以把作品发上来,把自己的心得帖会都发上来互相之间多讨论一下,多看一下反倒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的时候可能是老师能给你些帮助,但是呢有的时候同学之间的讨论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给你帮助。就像2003年我刚来温州的时候我们在上课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但是有一天我们一群同学聚会在一个同学家里大家就把作品拿出来互相看互相聊突然有一个人就把我的作品拿过去指着我的作品跟我说,我觉得你的字很有临气,我当时就蒙了什么玩意儿叫临气呢?我自己根本没有搞懂什么叫做临气?所以等到下午大家收工了就走了之后,我就把我的作品收起来拿到一个路边把我的作品摆在路上挨着挨着看反复的去琢磨什么叫做临气呢?因为我写了这么多年的字一直没有去帖会这些东西,然后我就坐在那个地上坐在马路边我记得是一个机动道很多那个汽车开过去很多的灰尘飞过来满头的灰尘满身的灰尘,字有时候能吹飞在那儿坐了一个多小时,反复的想什么叫做临气?然后有一,突然就明白了喔一拍大腿,就叫临气!因为我一下想起来我的字跟大家放在一起的字时候我的字写的更生动更空临更干净,里边有种秀雅的气质我就觉得这就应该叫做临气,而且他们会很多人会觉得四川人很聪明,聪明的人就有临气不想妈呀懂了这叫做临气!
所以以我就想我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把我的特征就是我的这种临气把它捕捉到并且在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结果我后面再写《书谱》的时候就会写的小小的很干净很雅致很空临,象小桥流水象青城山的那种干干净净的水弯弯曲曲的河高低不平的路,然后整篇作品里边儿透露出一种润润的空气也湿润润的感觉,所以一下子别人就读懂了,原来卿三彬的字是有这个特征这就是我在同学里边儿捕捉到的一个东西叫临气。
第三个这是我准备要讲一下正好呢今天有人在群里还说了这叫做心有临犀没点通,持续的摹帖有的时候摹帖是一段时间,摹玩之后把这个技法储备完备再去临帖临帖之后再背字背完之后再创作创作完之后呢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收获,但是又发现自己好像有很多字记不住,有好多感觉没捕捉到,有很多技法自己做过来还是简单,所以你就会带着自己的问题笔法不够丰富,技法还不够多整篇的感觉理解还不够足,同时再去摹帖再去临帖再去背字再去捕捉整篇的气息那你的收获就会比你没有创作的时候要多很多。
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做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不要再做写字的时候想临帖临到了之后呢就会自动的水到渠成就能够写出作品啊这种呢背称之为最懒惰的思想,最笨的做法一定要逼着自己去摹帖背住技法,通过自己心临帖捕捉用笔的感觉,通过去背字记住每一个字,通过去捕捉整篇的气息去背住你捕捉到的气息,然后把这些东西强迫自己来创作,每次要创作五百字以上的作品最好能创作一两千字的,这样创作过来有了这种大创作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缺失。
三、书法创作包括哪四大部分 章法
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章法是指作品中字的多少、大小、疏密等
四、书法中提到的集字创作指的是什么
书法术语。1、指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徐氏法书记》所载“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便是最早的集字。唐初怀仁集王羲之行书成《圣教序》,是最早的集字碑刻。近人康有为称:“古今集右军(王羲之)书,凡十八家。”可见此风之盛。2、指临习古人书法,食古不化,亦步亦趋。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元章(米芾)书大段出于河南,而复善摹各体,当其刻意宗古,一时有集字之讥。迨既自成家,则惟变所适,不得以辙迹求之矣。”
五、书法的发展顺序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
1、商至秦末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2、秦代–开创书法先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东汉–求度追韵两汉书法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4、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
5、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
6、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7、隋唐五代–求规隆法隋朝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
8、唐代书学鼎盛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9、宋朝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10、元朝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
11、清朝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12、近现代近代书法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
六、怎样将书法作品做成电子版
用扫描仪将你写的东西扫描出来,再用电脑软件来制作成你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叫做电子版了。之后你可以用排版软件发排成PS文件就可以印刷了。
用手机中的相机功能拍照后,书法作品就会存入手机图库的相册中,纸质书法作品就转换成电子书法作品了。拍照时,纸质书法作品要摆平整;光线要柔和均勺,最好是自然光;书法作品的内容要完整地拍下来,但是不能让所拍内容挤满手机屏幕,这样才能保证书法作品的完美效果
七、古人是如何练书法的
今人练习书法,大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故练习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多少长进。还美其名“吾学书二十年、三十年有余”,在专业人士眼里,只是徒增笑料罢了。
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主张学古,曾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认为只有入古,才能出新。他自定书课,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以此相间,终生不易。王铎为后继者树立了正确学书的榜样。
下面用几个小故事来讲讲古人是怎样勤奋练习书法的。
张芝(?—约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郡源泉县(今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
张芝练习书法特别刻苦,“临池”这个词就来自于张芝学书的故事。传说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书法练习完成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使用寿命。他每天坚持练习,长年累月,终于有一天,整个池塘里的清水竟然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刻苦练字称做“临池”。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有《兰亭序》。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怀素,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李白诗云: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怀素对于书法的热爱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书写不易,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日复一复,年复一年,竟秃笔成冢,洗墨成池,怀素也终成一代“草圣”。
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尚且如此努力,才能成功,何况我们呢?选择了书法,就是选择了与寂寞为伍,与青灯为伴……书法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要想成功,唯有多练。